不知你身邊有沒有朋友經常「口裡說不,身體卻很誠實」?明明很理智地說不會買的包包,但最終總出現在她的身上。在上一個世紀,佛洛伊德已告訴我們人類並非想像中理性,潛意識才真正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,包括 身體語言 。
我們人類溝通時非常著重語言,例如在面試當中,很多面試官會就著求職的答案去評估他是否適合的人選。不過,語言總可以用理性去控制,說甚麼、不說甚麼,都有理性把關。但是人們在說話的同時,由潛意識掌控的非語言行為則不易受理性控制,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閱讀,便往往能猜想出對方的真正想法。
人類其實一直都在運用非語言溝通,有研究指出,人類有超過60%的溝通是透過非語言行為進行。在日常生活或工作環境,如果我們能學懂如何觀察 身體語言 ,我們便更容易了解對方的想法及當下的情緒,將對我們的人際關係有正面的作用。
那麼我們觀察身體語言前有甚麼需要注意?是否學懂各種 身體語言 所暗示的意思就可以?事實上,一切並非這樣簡單,我們在觀察的同時須先留意以下3個因素:
1. 身體語言 的環境及背景
在觀察非語言行為時,我們不能不考慮環境及背景因素。例如當看到對方不停收縮自己的身體,緊抱雙手或緊抱背包,你可能會以為這些動作代表欠自信、想保護自己,但其實他正身處冷氣的風口位,這些動作只是他感到寒冷所致,這就是環境因素。
又例如,你問了同事一個問題,但對方露出焦慮神情,令你懷疑他是否有所隱瞞。但其實他剛剛被上司訓話了一頓,剛從房中出來心神還不安定,這就是背景因素。
2. 設定基準行為
前FBI探員Joe Navarro在他的著作《Louder than words》就提到,他作為FBI探員時,在審問疑犯前往往會先製造一個輕鬆的環境,讓對方顯露出日常的習慣,以設定「基準行為」。很多人以為雙手交差在胸前就是保護自己或有戒心,但如果一個人習慣就是經常交差雙手,那麼這個說法便不成立了。因此,我們需先了解對方的「基準行為」,才能開始觀察及作出適當判斷。
很多時求職者在面試時都會比較緊張,我們不妨嘗試在面試前為對方倒杯水,關心一下對方,閒話家常,製造一個輕鬆環境以觀察對方的基準行為。
3. 非語言行為不止 身體語言
非語言行為並不限於肢體動作,另外還包括語氣、表情、聲調、眼神,甚至飾物及衣著等。另外還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Dr. Paul Ekman所提出的「微動作」。「微動作」是指一些稍縱即逝的非語言行為,例如咪眼、嘴角、眼眉的跳動等,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細心觀察的。
在學習如何觀察 身體語言 前,我們必須先理解以上原則,而並非以單單一個動作,便斷定對方的想法。下次我們將和大家分享一些職場常見的身體語言。
如果你也希望了解HR的資訊,可免費登記成為我們會員收取會員通訊,我們亦會定期舉辦心理學課程,歡迎大家一起學習。